从广东某Y群病例看流脑保护策略

2019年,广州市出现的Y群流脑病例,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公共卫生领域激起了层层涟漪。这一病例的出现,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流脑这一疾病的关注,更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流脑疫苗的保护范围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2-3岁学龄前儿童这一易感群体。

流脑,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,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。脑膜炎奈瑟菌有多种血清群,常见的包括A群、B群、C群、W135群和Y群等,不同血清群在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流行情况有所差异。在2019年广州市Y群病例出现之前,我国流脑的防控主要聚焦于A群、C群等常见血清群。随着Y群病例的出现,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流脑疫苗的保护血清群是否足够。

我国目前的流脑疫苗种类较多,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A群流脑多糖疫苗,主要预防A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;A+C群流脑多糖疫苗,可预防A群和C群。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中,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以及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,能预防A群、C群、Y群、W135群这四种血清群。从理论上来说,多价疫苗的出现,使得流脑疫苗的保护范围在不断扩大,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
部分流脑疫苗对某些血清群的免疫应答较弱。2岁内接种3剂次或2剂次MPSV-A(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)虽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,但接种MPSV-AC(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)免疫应答较弱,尤其是对C群Nm(脑膜炎奈瑟菌)的免疫应答。对于2-3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,这一时期孩子的免疫系统仍在发育中,较弱的免疫应答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护。当面对像Y群这种未被覆盖保护的血清群时,现有的疫苗保护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如果当地出现Y群流脑的小规模流行,仅接种过针对A群和C群的疫苗,孩子们很可能难以抵御Y群病菌的侵袭。

再看如何更好地保护2-3岁学龄前儿童。2-3岁的孩子正处于社交活动逐渐增多的时期,他们开始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,活动空间相对集中,人口密度大,这使得流脑病菌更容易传播。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,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略或误诊,一旦感染,病情进展迅速,2岁以下宝宝感染后病情进展快,不容忽视。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对于2-3岁的孩子,在选择疫苗时,应优先考虑多价的多糖结合疫苗,保护更全面。

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健康管理。在流脑高发季,尽量避免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;保持室内清洁,勤洗手,经常开窗通风;注意孩子的保暖,保证营养均衡,提升孩子自身的抵抗力。

广州市Y群病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在流脑疫苗保护血清群方面,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疫苗种类和接种策略,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病菌流行态势。对于2-3岁学龄前儿童这一易感群体,要充分利用多糖结合疫苗的优势,结合良好的健康管理措施,为孩子们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免疫防线,让他们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
星浩健康特邀科普倡议专家:小宝贝兜兜啊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ltt.cc/xinwen/354.html
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医疗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07497604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guanggao
admin 相关阅读
admin 精选新闻

文章排名榜

  • 周排名
  • 月排名